close

  成都商報記者 劉友莉 攝影記者 王紅強
  核心提示
  不變的土地
  變化的收入
  郭崇清父親:種水稻、小麥,面朝黃土背朝天,又曬又累,忙一年到頭,落到手裡沒有幾個錢。
  郭崇清本人:在村裡最早開始種苗木,嘗到轉變種植模式的甜頭,在自家地上種樹、栽盆景,年收入10萬元以上。
  郭崇清兒子:通過土地流轉在鄰村承包了近百畝地,還成立了專業公司,將苗木生意產業化。
  一個家
  郭崇清一家三代
  一個夢
  從爺爺種水稻、小麥,一年忙到頭落到手裡沒有幾個錢,到兒子種樹、栽盆景,年收入10萬元以上,再到孫子承包近百畝地,還成立專業公司,一家人在產業化經營中實現致富夢。
  今年61歲的郭崇清生活在都江堰石羊鎮金羊村,他的父輩、他本人、他的兒子都依靠土地為生。可以說,土地是郭家祖孫三代的衣食之源。
  然而,對這祖孫三代人而言,同樣的土地還有著不同的意義:近三十年來,隨著土地種植、經營理念的轉變,通過靈活運用土地流轉等政策,郭崇清一家從貧到富,在土地上實現了致富夢。
  郭崇清父親:
  年年地里只種糧 難逃“青黃不接”
  郭崇清的父親郭樹青是典型的農民,說到土地能幹什麼,他從小看到的、學到的都是如何在土地上種莊稼:春天插秧、夏天割稻,冬天撒麥種、夏初收麥子,一年四季,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勞作,然而卻年年“青黃不接”。
  曾經,郭崇清也遵循著父輩的老路,從小就跟著父母在地里種莊稼,成年後更是順理成章地成了種地能手。土地承包到戶以後,在種水稻、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的基礎上,當時一些頭腦靈活的人也在琢磨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,不過,他們也僅是儘量不讓土地空閑,見縫插針地種上紅苕、青菜、土豆等。“結果還是一樣的,不管怎麼種,又曬又累,還是吃不飽。”郭崇清說。
  郭崇清本人:
  引領苗木種植潮 帶動全村致富
  與生俱來,郭崇清對花草樹木有一種特別的喜愛,他在自留地種了些花木苗,農閑時就琢磨著如何做盆景,或者是四處向園藝師偷師。郭崇清20多歲時,有人看上了他培育的一盆盆景,出價上千元,“那個時候,米才1角多錢一斤哦,一千塊是一筆巨款!”後來,改革開放春風拂來,成都經濟成就年年攀新高,苗木市場越來越大,既滿足愛好又能創造收益,郭崇清便動起了壓縮家裡糧食種植面積,改種苗木的念頭。
  “先只是在自留地里種(苗木),後來又一半地種糧食一半地種苗木,再後來才是全部的地都種上了苗木。”對於家裡的地到底要怎麼種,郭樹青、郭崇清兩代人一步一步地妥協,最終以郭崇清全勝收尾,“老爸子後來還來給我幫忙,他不會做盆景,就做扯草、施肥這些事情。”
  此後,郭崇清考取了園藝師資格證。現在,61歲的郭崇清還種了7畝地,一部分簡單地種各種規格的樹、一部分種盆景苗木,樹苗的間隙里種點蔬菜,年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以上。
  郭崇清的“土地致富經”帶動了金羊村的苗木種植潮流,到1998年前後已經達到了全村皆種苗木的規模,品種也越來越精,集中到種銀杏、桂花、楠木等幾個品種,成就了金羊村“西部銀杏第一村”的名頭。近兩三年,儘管受經濟環境影響,苗木生意走低,金羊村的人均年純收入依然超過1萬元。
  郭崇清兒子:
  產業化經營 包地近百畝開公司
  郭崇清的兒子郭濤“青出於藍”。從中專學校機電專業畢業後,郭濤沒有找專業對口的工作,而是和父親一起,一頭扎進了地里。年輕的郭濤比郭崇清看得更長遠,他揣著市場化、產業化經營的夢想,“不願意小富即安”,並付諸實踐,在鄰村流轉了近百畝土地,結合父親的經驗和自己的摸索,獨立種植、經營,與郭崇清競賽著種苗木,又成立了綠化公司,為地里的苗木尋找銷路。
  現在,郭濤種植的苗木已經銷往全國,有時,郭崇清自己種植的苗木也“搭車”銷售。更多的時候,郭崇清出任郭濤的藝術指導,幫兒子培育盆景,父子倆一起圓著相互獨立、相互融合的土地致富夢。
  “拍拍動”使用方法:蘋果、安卓手機用戶可在各大應用市場搜索“拍拍動”下載安裝。打開“拍拍動”,將攝像頭對準有“拍”字標記的圖片,圖片即可動起來!  (原標題:務農三代 產業化讓他家圓致富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x89vxyvf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